超越网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与解析-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019-03-21 11:49超越网

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李白青年时出蜀至荆门之时。李白少时在蜀地生活,故称之为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出蜀之后,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
B.以如镜明月写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颇具想象力。
C.诗人既写告别故乡,又写送别朋友远行,越发显出思乡深情,也体现了诗题中“送别”二字。
D.全诗以自己出蜀“渡远”而赴荆门开篇,以“故乡水”“万里”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5.颔联有如一幅长轴出水图,而且融情入景,故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加以赏析。(6分)


14.C[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说故乡之水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思乡深情。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故清代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
15.示例一:山水如画(画面阔远)。这是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远远望去,仿佛流入辽远的荒漠。整个画面辽阔而又高远。
示例二:讲究炼字(动静结合)。前句着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而且气势开阔;后句着一“入”字,写出了江流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极富动态之美。
示例三:融情入景(触景生情)。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蜀地(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如此辽阔的原野和奔腾的江水,壮观而富于气势,心情豁然开朗,油然而生喜悦,也透露出青春的蓬勃朝气。
【解析】总体来说,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静止的山岭摹状出了活动的情状,奔腾的江水表现出磅礴的气势;也透露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磅礴的朝气。不管从哪一角度分析,如体现了这一特点,指向“山水图”或“融情入景”,并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都可计满分。具体赏析4分,集中体现某一角度的特点或写法(最好有慨括)2分。如赏析颔联颈联的对仗,并指向“山水图”或“融情入景”,亦可计满分;未涉及最多计3分。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