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①
高适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②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③。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④心,无因见明主。
[注]①诗人高适隐居淇上时,曾乘舟沿黄河河道游览沿岸各地,此诗即为当时所作。②浒:水边地。③舄卤:盐碱地。④献芹:典出《列子·杨朱篇》此处指向皇帝进献嘉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自己由北而南的行程,表明下文所见之事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普遍现象。
B. “深觉农夫苦”总领中间六句叙述,直白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情感深挚沉痛。
C. 五六句“虽”“犹”强调天灾不断,点明了“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的根本原因。
D. 此诗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并融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
15. 结尾两句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 C
15. (1)用典抒情(间接抒情)。诗人化用《列子》中“献芹”的典故,抒发自己虽有良策要献给皇上但却无法进见的苦闷之情。(2)直抒胸臆。诗人在前面描写了农民疾苦的基础之上,结尾直接抒发了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自己无法救民的愤懑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选项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曲解诗意,错在“天灾不断,点明了‘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的根本原因”。从全诗来看,根本原因并不是“天灾不断”,而是租税的繁重。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尾两句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作于开元末年高适从河南北部的淇河南游,渡过黄河途中。“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开始二句暗示出他所写的是从北到南,满目所见皆是如此。这样就自然引出三、四句。因他一路所见良多,心潮难平,故才有“试共野人言”之举。诗人以深挚、沉痛的语言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慨:“深觉农夫苦!”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去秋虽薄熟”二句,指出去年收成本来就不好是应为天灾。“兼舄卤”三字,感情凝重,深刻揭示出“农夫”所遭受的惨重剥削。这两句就侧重在写人祸。诗人通过天灾、人祸及造成的恶果的逐层揭露,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的高度同情。“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二句用典,意在说明自己有济世救民的良策,欲献之君主。但“无因见明主”。诗人以委婉而深沉的笔调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在激愤的对比中显示出诗人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与前面“深觉农夫苦”相呼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回答本题首先要回答出诗人在表情达意方面使用的抒情手法,然后结合相关诗句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出诗人的情感表达。其中有关诗人情感的每一个答题要点要包含以下内容:既要明确指出诗人的情感,又要指出诗人因何事、何景而产生的这种情感。本题在抒情时,这两种手法都用上了。结合注释④可知文联中的“尚有献芹心”是借用《列子·杨朱篇》中的典故来抒情,抒发自己虽有良策要献给皇上,却无法进见的苦闷。“无因见明主”一句,直接抒发了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自己无法救民的愤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