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读老杜诗集阅读答案与赏析-王令

2019-02-11 13:57超越网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後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①镌鑱(juān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 〕避乱往郴州依其舅 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风”与“雅”大都是写实的诗篇,王令认为老杜之诗堪与其比肩。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所以,他的诗就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 “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激励后世,流传久远。
15. 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4. C 15. 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而后工”,诗人并没有认可这样的“规律”。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说。本题要求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第三四两句:“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流露出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诗的第五六两句“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三千首”是约数,杜甫现存的诗歌,只有一千四百多首,但这些诗篇牵涉的内容极为广阔,诗人忧国家之所忧,痛人民之所痛,面对复杂艰虞的社会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揭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杜甫对于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于国家的命运,有着真挚的关心,不管自己生活多么困苦,而忧国忧民的热情,始终没有衰歇过。除了上述诸种主题以外,即使是吟咏自然景象,怀念亲友,咏史怀古,题画、论艺、论诗、论字,也都有杰出的诗篇。因此“镌镵物象三千首”这句,是颇能概括杜诗的内容的。“四百春”也是举其大数,由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杜甫成年计起,至王令在世的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约近四百年,杜甫的诗歌引起后世的崇拜和共鸣,激励着一代一代的爱国者。“照耀乾坤四百春”这句,是王令发自内心的崇敬的声音。诗的结尾两句是王令对于杜甫的悼念和感叹:“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滨。”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据《旧唐书》及其他有关记载,杜甫在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直到四十三年之后的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灵柩运归,安葬在今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诗人的遗体,在王令写诗的时候,已经不在耒阳了。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杜甫的悼念之情,且代鸣不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