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南北朝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
唐代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4.(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可知,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
B.吴诗通过“微风摇”“细雪下”“如雾转”等词体现出江南雪景的特点。
C.吴诗五六句对比鲜明,眼前不见杨柳的绿意,但见桂树枝头上的白雪。
D.罗诗在看似平和的叙写中流露出冷隽的讽刺,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愤怒。
15.(6分)同样是写雪,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4.A
15.内容:吴诗直接描写了庭院中的细雪在帘隙间、空中、阶上、桂枝头等的景象;罗诗并未直接写雪,而是借题发挥。
情感:吴诗表现诗人“不见杨柳春”的叹惋以及“相思”无人倾诉的感伤与孤独;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错误。罗诗并未直接描写雪,且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内容:
《咏雪》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似花积”既写阶上雪色,亦隐隐引出下二句。作者写空中、地上之后,目光复归于居中的“庭树”。“不见”二句上承首句的“庭树”展开。杨柳、桂树均为庭树中之一部分。“杨柳春”指叶绿,“桂枝白”指花发。时值隆冬,桂枝皆白,看似花,但庭中杨柳未绿,则知桂枝之白为非花。从首句至此全是写景,并且是诗人立于帘下所见之景。可知,吴诗直接描写了庭院中的细雪在帘隙间、空中、阶上、桂枝头等的景象。
《雪》“尽道丰年瑞”意思是“都说瑞雪兆丰年”,“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的达官显宦在观赏雪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可知,罗诗并未直接写雪,而是要借题发挥。
分析情感:
《咏雪》末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可知,吴诗表现诗人“不见杨柳春”的叹惋以及“相思”无人倾诉的感伤与孤独。
《雪》“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可知,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