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答案:
(1)C
(2)前三联直接或间接的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思乡望国”表达了思乡望国的痛苦之情。根据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知,本诗不是劝人担任官职,而是因为风景美丽思乡望国心切,所以劝人“思乡望国”。
【解析】
(1)C.“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错误。“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是士人躲避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故选C。
(2)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所以,毛张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了劝诫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望。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而在诗歌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先以“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三句描绘江南竹林丛生的自然环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偏远之地沿河花木越繁茂的自然美景,极写江南之美景。但这三句结束,诗人却以“避地衣冠尽向南”加以总结。这说明,江南之景虽美,让人留恋,甚至有让人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但在诗人眼里,他却对此有所担忧。此时大多数人避安史之乱而逃难于此,本只应暂居于此,并力求挥师北上,光复中原。所以,诗人更加害怕因为江南美景令人留恋而最终走上晋朝“衣冠南渡”而最终在此定居偏安一隅的结局。这是第一层“催归”之意。
诗歌尾联中,作者首先以“夜猿啼海树”烘托夜间寂静的氛围,然后由此直言“思乡望国”之情难以忍受的情感。这既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也是劝告友人及早归家,免得离家太久,像他一样产生思乡望国之情。这是第二层“催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