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石岭关书所见阅读答案-元好问,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2021-11-08 21:38超越网

石岭关①书所见②
元好问(金朝)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③意气豪。
(注):①石岭关:关隘名。位于山西忻州,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②金宜宗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蒙古军队大举南下,屠忻州城,十万人死难。贞祐四年(1216年)闻蒙古军队又要南下,元好问遂携家人逃难避乱,途经石岭关时,有感作此诗。③东山:石岭关东侧的山,石岭关东西两侧都是崇山峻岭,山势磅礴。
12.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诗。
13.以下对本诗景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轧轧”一词,生动地描绘出百姓们饱受战乱、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B.第二句的“犹复”一词,透露出对当局兴师动众却仍然徒劳无功的不满之情。
C.第三句的“暗”字,形象地揭露了蒙古军队的骄横气焰和屠忻州城的残暴行径。
D.第七句的“三千丈”,以夸张手法突出山的挺拔,表达作者对沿途风景的喜爱。
14.本诗最鲜明的特点是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12.律
13.D
14.(1)首联将百姓凄惶逃难的情景与石岭关貌似守卫森严的情景进行对比,对腐朽无能的金军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2)颔联把山上金军势重力强,积极备战与山下百姓扶老携幼,逃离家园进行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金军无能的嘲讽;(3)将已化成虫沙的死者与此刻无处逃生的生者进行对比,表达了内心的无限凄凉,更表达了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此诗共八句,每句7字;1、2、4、6、8字押韵,分别是“槽”“刀”“高”“逃”“豪”;同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连营突骑”对“微服行人”,“红尘暗”对“细路高”;“已化虫沙”对“厌逢豺虎”,“休自叹”对“欲安逃”。
由此判断,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
D.“表达作者对沿途风景的喜爱”错。诗人在逃难当中,没有心情欣赏沿途美景;“青云玉立三千丈”,诗人歌颂青山,是借此将自己不屈的志气和坚定的信念外化,并非简单的写景色之美。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非常多。
首联写登石岭关时所见。“轧轧旃车转石槽”写逃难的百姓推车挑担在石岭关的深谷中辗转前行。“故关犹复戍弓刀”,写石岭关头戒备森严,刀枪如林。这里的“犹复”二字,颇有意味。上次蒙古军自南而北,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人民用血汗蓄养的那些军队不堪一击,没有完成守土保民的职责。现在,他们又照旧戍守关隘,好像很威武的样子。然国势如此,民心惶惶,背井离乡,这故关“戍弓刀”还有什么意义。此句凄凉逃难的百姓与貌似守卫森严的军队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腐朽无能的金军的讽刺和批判,也透露出对百姓的同情与被迫离乡时无限凄凉的心情。
颔联“连营突骑红尘暗”承“故关犹复戍弓刀”,继写金军紧锣密鼓地布防状况;“微服行人细路高”呼应首句“轧轧旃车转石槽”,写乡民逃避战乱、长途跋涉之艰难。此二句极简练地展示出两幅动态画面:山上,金军,“连营”,极言其人数之多,“突骑”,极言其军队之精,“红尘暗”,又极言其人来人往,以致扬尘蔽日的盛况;山下,难民,“微服”,极言其衣着之简朴,“细路高”,极言其山路高远。这山上、山下的军与民,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势重力强,积极备战,而另一方面却是扶老携幼,逃离家园。如此便形成一个强烈的矛盾:有如此决意守土的军队,为何人民还要外逃?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颈联“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用十分悲凉的口吻咏叹道:已化虫沙的死者们,自可不必感叹悲伤;你们看这些如惊弓之鸟一样的余生者,面对豺虎一样的蒙古军,虽深恶痛绝,可又避之不及,何处又能安生。诗人将死与生比较,以死之悲衬托生之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