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津李校书端①
卢纶②
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
几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花傍古坟。
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
可怜荒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
[注]①盩厔(zhouzhi),今作周至,在陕西省。拾遗,校书,均为官职名;耿湋,李端,卢纶的朋友。②卢纶(739年--799年),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作于774年,即“安史之乱”后的10年,诗人此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写早春初晴诗人回家,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故园竹林和成群的野鹿。
B.诗人写景手法高超,井生青草,墓旁花繁,颔联没有直接言情,但处处蕴含了情感。
C.颈联仅用“惊”“空”二字就写出诗人“引水”“向田”时心情的复杂,用词精当。
D.尾联以“寄”作结,此时此刻,诗人实无物可赠,于是只好随手折些松枝送给朋友。
16.诗中“可怜荒岁青山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可怜芳岁青山下”。“荒岁”还是“芳岁”,结合文本,你认为哪--个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
15、D[解析]“惟有松枝好寄君”,此举并非“随手”,而是蕴含深意。在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松为岁寒三友之一,松不畏严寒霜雪,其青翠挺拔的身姿象征着崇高坚贞、顽强不屈的精神。用松枝赠寄,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互相勉励、共克时艰的决心。
16“荒岁”更好。(1分)理由:①“荒岁”,契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对社会的生产造成极大破坏,田地荒废,故园荒芜;②虽处“荒岁”,诗人依然以“松枝”寄友人,表明自己将以坚韧不拔之志,和友人共克时艰;(2分)③“荒岁”比“芳岁”更能凸显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格调高远。(1分)“芳岁”更好。(1分)理由:①“芳岁”,契合诗人的创作年龄,诗人此时约35岁,正是人生中大展抱负的年龄,但“芳岁”之时却屡试不第;(2分)②但毕竟尚处“芳岁”,人生尚有希望,以“松枝”寄友人,“芳岁”困顿之时,互勉应如“松枝”般虽经受磨砺,但仍应积极有为;(2分)③“芳岁”比“荒岁”更能凸显诗人作为青年的坚韧内心与不屈斗志。(1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简析]
标题“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意即诗人在早春回到整屋旧居,写下了本诗寄赠拾遗耿湋、校书李端两位好友。首联“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诗人在早春时节回到故居,一个初晴之日,他举目远望,只见麦垄分明,纵横交错于田野之中,一片竹园与田野相接,鹿儿成群结伴。首联所写之景,展现了安史之乱后受到严重破坏的农村早春景象。颔联“几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花傍古坟。”荒废的井边青草丛生,古坟旁繁花盛开,苍翠的野草更显废井荒芜,繁盛的鲜花更显古坟冷寂。本联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废井生草坟前繁花更加衬托出田园的荒芜和诗人心情的沉重。颈联“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诗人想要引水灌溉田地,却惊觉涧中流水结冰,当他向远处望去,田地中不见青青禾苗,田中只有林立的乱石,以及云彩的倒影。“空见”,更显出诗人为动乱之后农村的凋敝而心情的落寞、悲伤。“可怜荒岁青山下”,因为国家动乱,加上时值荒年,粮食歉收,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唯有“可怜”二字。“惟有松枝好寄君”,诗人以“松枝”寄友人,并非囿于礼仪的以物相赠,也不是无物相赠只好随手折枝,以松枝为礼,况且诗人也不是真的要寄给友人松枝。之所以如此说,是包含着深意的。在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松为岁寒三友之后,不畏严寒霜雪,其青翠挺拔的身姿象征着崇高坚贞、顽强不屈的精神。所以用松枝赠寄,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互相勉励、共克时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