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暗示了有外敌人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
D.“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声”,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13.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答
12.C(本词作于宋亡之后,词中军营是驻扎在此地的敌人的军营。)
13.①对故友亲人的思念。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玲声”当成故人腰间的佩玉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
②对故国家园的难忘。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
③对国家灭亡的伤痛。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这些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彩角声”、“胡笳声”更是刺耳惊心,亡国之痛无处诉说。
(每点2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