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倦夜·竹凉侵卧内》阅读答案与解析-杜甫

2019-08-23 22:52超越网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 此诗前六句全为描写夜晚景物,把月亮升起后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
C.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空间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D.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
E.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但这首诗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形成了迥乎不同的风格特色。
15. 请简析题目中“倦”的含义以及诗歌藉此表达的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
14. EB
15. “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月亮升起后的秋夜景色”不当,不只是月亮升起,还有月亮落下。诗歌前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E项,迥乎不同的风格解读错误。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起句云 “竹”、“野”二字,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