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皛皛(xiǎ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长”字,统领全诗,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峥嵘险长的“巫峡”联系在一起,突出峡中的暮春较其他地方似更长。
B.第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
C.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的听觉形象和“花气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D.尾联上句实写“飞阁卷帘”,总结即景风光,指出美景尽在图画中;下句忽然荡开作结,写出了峡中美景的不足。
(2)“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3)本诗与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请说出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A(“统领全诗”错)(2分)
(2)通过暮春时节,雷声传来,大雨急下,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的雨中,大雨散去,清新的空气中充满了各种花香(1分),描绘一幅壮丽明快的暮春山居图(1分)。
(3)思想情感:《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重阳佳节登高望远下,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无依、国事多艰的愁苦沉郁之情(2分)。《即事》一诗,诗人虽也借“虚无只少对潇湘”一句抒写漂泊之感,不能去潇湘的惆怅,但更多是乐观不改、喜爱春色的生活态度的流露(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