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倦夜》《登岳阳楼》阅读答案-杜甫

2022-09-06 15:52超越网

倦夜
【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①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广德元年(763)十月,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消逝,流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交代环境。“月”点明时间,“竹”“卧内”“庭隅”等意象,勾画出诗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B.颔联紧承首联,深化诗意。“重露成涓滴”扣“竹”,“稀星乍有无”扣“月”,同时用意象的转换表明时间的流逝。
C.诗歌前三联把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无一字写“倦”,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栖“卧内”,辗转不能成眠。
D.诗歌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既表明了诗人清夜不眠的原因,又以绘景结句,可谓物与我浑然天成,妙合无垠。
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登岳阳楼》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之景引发强烈感情,《倦夜》融情于景,诗中景物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5.D(尾联“以绘景结句”错)
16.①《登岳阳楼》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之景引发强烈感情。颔联用洞庭湖的宏阔反衬诗人的孤独,从而引出颈联对年老多病、孤舟漂泊的愁苦之情的抒发;“吴楚坼”“乾坤浮”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为尾联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作铺垫。②《倦夜》融情于景,诗中的景物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感到“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担心政局和现实。才会感觉星是“稀星”,月是“野月”。(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