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
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
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
不见征战功,但闻歌吹喧。
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
昨从关东来,思与故人论。
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
黄霸宁淹留,苍生望腾骞。
卷帘见西岳,仙掌明朝暾,
昨夜闻春风,戴胜过后园。
各自限官守,何由叙凉温。
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
【前言】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任职镇国军所见,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的日趋危急,表现了诗人忧虑国事的苦闷心情。前八句写战乱末息而朝廷上下的日趋腐败;中间六句是对王同州的处境表示问情与不平;最后八句写忧虑别离,叙故友之情。叙述朴素自然,有条不紊,情感凝重深厚。
【注释】
⑴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镇国军:即镇国节度属军。镇国,唐方镇名,肃宗上元二年(761)置,因在潼关西,又称关西节度。句覆:地名,未详。使院:镇国节度使官府。王同州:生平不详。其人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为刺史。
⑵胡寇:指安禄山余部,时安禄山及其子安庆绪已死,史朝义篡其父史思明帝位,僭称帝。安史之乱已经历六年。
⑶关门:潼关关门。
⑷用武:指战乱未息,需要武力镇压。
⑸承恩:承受君王的恩惠。
⑹儒生:文弱的书生,此岑参自指。长策:良策。
⑺关东:指在潼关东的虢州。故人:指王同州。
⑻廊庙器:指能为朝廷负担重任的人才。
⑼外藩:京畿外的地方郡县。唐做官重内轻外,以在朝为官为升,出外为降。
⑽黄霸:汉宣帝时循吏,有吏才,治政宽和,名著天下,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宁:岂肯。淹留:淹滞,不被重用。
⑾苍生:百姓。腾骞:腾飞。骞,高举。
⒀仙掌:华山之一峰,一名朝阳峰,在华山东北,远望形如仙人手掌,故称。朝暾:早晨初升的太阳。
⒁戴胜:鸟名。《礼记·月令》:“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此借言春季已到。
⒂各自:言岑参与王同州。官守:官位。
⒃何由:没原由,无机会。叙凉温:问候起居寒暖。
⒄离忧:忧虑,思愁。
⒅“襟背”句:陆机《赠从兄车骑》:“安得忘归草,言树背与襟。”忘归草,亦名忘忧草,即萱草,言可使人忘忧。襟,房前,背,房后。树,种植。
【翻译】
叛乱残敌还未扫完,朝廷大军镇守潼关,声势浩大旌旗遍野,兵马好似云集一般。当今正是用武之时,诸将皆受朝廷恩典。终年不见征战之功,整日只闻歌声喧天;身为儒生虽有良策,只好闭口不敢条言。我从关东来到军中,想与放友倾心交谈;为友才能堪当大任,为何至今屈居州县?才如黄霸岂能埋没,不久定把才能施展。卷帘远望酉岳山峰,旭日初升霞光满山;夜来已闻春风又至,戴胜鸟儿飞过后园。你我各自限于官职,难得相互叙寒问暖,多想忘掉心中忧愁,忧愁深深怎能排遣。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战乱末息,大军镇守潼关的声势。开头便突出“胡寇尚未灭”,可见诗人忧虑之所在。接着九句,诗人用了两组对比:以“旗旌通草木,兵马如云屯”的浩大声势与“不见征战功”的毫无战果相对比;以“请将皆承思”与“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相对比,从而揭示出安史之乱以后,朝廷上下的日趋腐败。叙述内透露着开限的忧愁与愤懑。以上为第一层。
诗的中间六句对王同州的处境表示问情与不平,是诗的第二层。用“思与故人论”领起对故友的倾诉。“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写对王同州用非其才,与“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一样,反映了当时武将骄奢淫逸,有才之士弃而不用的腐败政治,言语之间流露着深深的不平。“黄霸宁淹留”两句预言为友不久便当腾举,是慰友之语。
诗的最后八句为第三层,叙故友之情。先以四句写春事已至,照应题目“早春”二字。各自为官守所限,难以会面问寒问暖,表现故友情深,并照应题目“寄”字。是的结尾两句写难以派遣的愁怀,“优”字中,包含国事之忧,失志之忧,久别之忧。
这首诗通过任职镇国军所见,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的日趋危急,表现了诗人忧虑国事的苦闷心情。诗的开头以忧虑国事起,中间写忧虑自身,后写忧虑别离,叙述朴素自然,有条不紊,面对挚友娓娓而谈,显得凝重而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