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闻歌者》是一首短篇叙事诗。从诗中的描写来看,白居易当时好像就宿在船上,船则停泊在鹦鹉洲边。诗的构思与其名作《琵琶行》颇为相似,只是手法远较后者简练含蓄。
B. 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却产生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
C. 作者此诗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新颖独特:既道出这位少妇肌肤如雪、楚楚可怜的形象,又表现她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貌。
D. “低眉终不说”中的“说”字通“悦”字。诗中女子的怨绪一发不可收,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愁呢?这引起了作者耐心的询问。虽经作者婉言宽慰.她始终不解愁容。
15. 后人评价本诗和《琵琶行》时认为,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了乐伎歌女的悲惨命运,但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请结合这两首诗内容上的不同来说明这一点。
答
14. D
15. (1)《夜闻歌者》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歌女的神态举止,没有交代歌女的身世,诗人仅表达了对她的同情。(2)《琵琶行》详细介绍了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引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无辜被贬的志士之悲,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埋没的不合理现象,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低眉终不说’中的‘说’字通‘悦’字。诗中女子的怨绪一发不可收……”错误,选项曲解诗句的意思,从诗中来看,这首诗的美就美在简练、含蓄,虽经作者询问,但女子始终没有说出,只是对着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浓浓愁思尽在“不言”之中。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后人评价本诗和琵琶行时认为,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了乐伎歌女的悲惨命运,但白居易的《琵琶行》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请结合这两首诗内容上的不同来说明这一点”,这是借助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考查,然后要结合两首诗中对歌女的描写进行分析。先看本诗,这首诗歌在塑造歌女形象的时候,“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这里有对歌女声调的描述,有外貌的描述,有动作的描述,通过对歌女神态举止的描写展现其悲;借诗人询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但歌女是“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所以对于歌女的身世,诗歌中没有交代,诗人仅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再看《琵琶行》,这首诗歌先是由琵琶声引出琵琶女,通过琵琶女的自述知道了其不幸的人生遭际,由琵琶女的遭遇想到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无辜被贬的志士之悲,因而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埋没的不合理现象,所以说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